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病娇模拟器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5-11 06:01:22
  • 1
摘要: 老铁们,大家好,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的相关问题不太懂,没关系,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...

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

关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,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。

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

与大学扩大招生相呼应,高中在校学生数平均每年以10%的速度快速增加。2002年我国共有高中学生2195万人(其中职业中学学生512万人) ,比1997年的1362万人增加了61.2%。国家投入不仅总量相应跟进,而且生均还有7.7%的增长 。与此同时,学校的收费标准更以每年14.7%速度递增 ,2002年生均个人投入达4825元 ,占全部投入的70.1%,成为高中投入的主要来源。可以说,高中已成为个人教育投入的第二个重点。

(四)初中投入 ,早无“义务 ”之实

根据《义务教育法》规定,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,特别是占总数3/4的人员经费和基建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 ,公用经费也以财政为主,不足部分才向学生收取少量杂费予以补充 。然而现实情况是:2002年初中生均国家投入1062元,尚不及个人投入2147元的一半 ,“义务”二字早已名存实亡 。

小学的情形稍好于初中,2002年生均国家投入921元,平均每年增长17.7% ,生均个人投入1142元,虽然比国家投入多,但增速相对缓慢 ,年增幅仅9.3% ,是所有学级中个人投入增速最慢的。因而在1999年以后出现了国家投入比重上升、个人投入比重下降的喜人现象。2002年个人投入占53.7%,比1998年下降7.2个百分点 。要扭转国家与个人投入比重倒置的格局尚待时日。

(六)幼儿教育,个人投入唱主角

严格地讲 ,幼儿教育不应列入教育系列学级,国家不要求6岁以下儿童一定要入托,事实上多数农村幼儿并不入托 ,所有全国在园的幼儿只占全部适龄幼儿的51%。也正基于此,2002年国家投入只有41亿元 。从覆盖面讲,国家只对20%的幼儿园进行投入 ,80%的在园幼儿享受不到,所以个人承担的费用始终占90%以上。但是,城镇家庭却将幼儿教育作为实质性的教育阶段 ,而且愿意花大投入。另一方面,幼儿园为了生存,只得在幼儿身上打主意 ,所以各项收费很是不菲 。2002年生均个人投入达2310元。

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 ,标准学制为19年。按2002年各学级的实际水平计算,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,其中:国家投入45078元 ,占34.5%;社会投入5689元,占4.4%;个人投入79784元,占61.1% 。

在各学级中 ,花费最大的是大学阶段,4年共需79578元,占19年总投入的61.0%;其次是高中 ,占15.8%;小学因为时间最长,故而投入总量较大,6年共需12764元 ,占9.8%。

国家投入对大学的倾斜非常突出,在19年总共投入的45078元中,67.6%投在大学阶段。未能上大学的人只能享受余下的32.4%以下 。社会投入与国家投入基本一致 ,但更倾向于高学级 ,其中大学占70.3% 。

个人投入是教育投入的主力,19年个人共投入79784元,占投入总量的61.1%。各学级的花费为:大学4年花费45089元 ,占全部个人投入的56.5%;高中占18.1%;初中 、小学、幼儿园相差不大,但因为小学是6年制,每年的投入最少 ,是家长最为轻松的阶段。

分城乡看,城镇19年个人共投入87061元,其中大学占51.8%;农村个人共投入75019元 ,其中大学占60.1% 。

要强调的是,这里是按2002年的投入水平计算的,而每年的投入水平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着。处在不同学段的人 ,需要的投入不一样。学业接近尾声的学生,总投入量比上述数额小;学业开始不久的学生,总投入将远比上述数额大 。按过去5年的平均增幅计算 ,每向后推一年 ,个人投入将增加14.6%。

一、国家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.2%

2002年,国家投入于正规教育的总费用为3107亿元,投入于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的经费为243亿元 ,合计3350亿元,同年GDP为104791亿元,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.2%。

20世纪90年代初 ,国家教委(即教育部)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:到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,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%的水平 。实际的执行结果是:1995年占2.1%,2000年占2.6%。2002年 ,教育投入应为4192亿元,实际投入距目标还有842亿元的差距,即只完成了目标的80%。根据近5年的平均增速15.9%增加投入 ,同时GDP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增幅9%左右的速度增长,要想达到4%的目标要到2006年,比预定时间晚了10年 。

二 、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

1997年以来 ,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 ,平均每年增长16.9%和19.0%,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,每年只增加15.9% ,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。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.7%和15.2%,比1997年下降了0.9和2.2个百分点。

1997年以后,经济的减速导致居民收入低落 ,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2元,5年平均增幅8.3%;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,年增幅仅为3.4% 。但是城乡人均教育支出却每年增长13.3%和15.3% 。教育支出连续的高速增长 ,使其在收入和消费支出中的分量节节攀升。在城镇,2002年人均教育支出636元,占收入的比重为8.3% ,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.6%,比1997年分别增加1.7个和2.5个百分点。在农村,人均教育支出332元 ,占收入的比重为13.4% ,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8.1%,分别比1997年增加5.5个和8.0个百分点 。就绝对数而言,除食品外 ,没有任何消费项目的花费能出其右。世界上只有7.5%的国家个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超过10%,中国即是其中之一。

请注意,这里的各项数据都是指平均水平 ,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,教育的负担大不相同 。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,收入水平越低 ,教育负担越重。目前,60%的家庭、70%的人口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。就绝对值而言,低于平均线的家庭 ,人均教育支出比平均值低15%左右,但因为收入水平更低,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要高出平均值2个百分点左右;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比平均值高40%以上 ,但收入水平高出更多 ,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低于平均值2个百分点左右 。依此而论,农村60%的家庭承担的教育支出占其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20%,与国家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5.2%相比 ,已经早有过之。

三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内容简介

1 、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(2009)》是一本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鉴,是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根据全国各省 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教育委员会、教育厅填报的学校基层报表数字整理汇编而成的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承担了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汇总工作 。

2 、本年鉴包括以下部分:综合部分、高等教育、中等教育 、初等教育、幼儿教育、特殊教育 、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布情况、办学条件、科学研究等。本年鉴是各有关部门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备资料工具书,是教育界各机关 、学校指导部门制定教育计划、指导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依据。

老铁们 ,大家好,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的相关问题不太懂,没关系 ,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教育年鉴1949-1981的问题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标准
  2.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4~2007 急急急!
  3.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内容简介

一、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标准

1 、按国际国内通例,当年的年鉴反映上一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,某些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,主要记述当年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。

2 、年鉴的全国性统计数据(不包括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) ,由教育统计部门提供 。某些条目中的数据,因统计口径不一,可能有不尽一致之处 ,请读者使用时注意。

3、年鉴的统计数据未包括香港 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。

二、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4~2007 急急急!

一、2002年全国教育投入9000亿元

根据2004年出版的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》和2004年6月进行调查的全国79300户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调查资料,我们对全国所有大学 、中专、高中、初中 、小学、幼儿园等六个学级(不含成人教育、特殊教育以及其他教育)的教育投入进行了详细计算,得出2002年全国正规教育总投入为9248亿元 。

全国教育投入的总量分为三部分:国家财政拨款 、社会办学资金(包括社团、个人、企业办学等) 、学生家庭教育支出 ,简称国家投入 、社会投入、个人投入。

在当今社会,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,特别是初中等教育 ,居民负担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%,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。2002年,在教育投入总量9248亿元中 ,国家投入3107亿元,占33.6%;社会投入346亿元,占3.7%;个人投入5795亿元 ,占62.7% 。值得注意的是 ,所有学级中个人都是教育投入的主力军。

就总量而言,国家投入于小学的经费最多,共1120亿元 ,占36.0%。以下依次为:大学占23.6%,初中占22.6%,高中占12.5% ,中专占4.0%,幼儿园占1.3% 。

为解决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问题,我国自1983年起改变了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,开始向个人收费,但规定仍以财政拨款为主。始料不及的是,由于管理监控不力 ,收费名目和收费数额急剧膨胀,个人教育支出连年大增,并迅速由教育投入的“辅渠”变成“主渠 ”。教育投入总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。与1997年的4522亿元相比 ,2002年的教育总投入翻了一番有余。

分三大投入看 ,2002年的国家投入是1997年的2.1倍,年递增16.1%。社会投入5年只增长4.4%,年递增0.9% 。但其中的“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”的办学经费每年却增幅惊人 ,1997年为7亿元,2002年增至33亿元,5年增加3.9倍 ,年增幅高达37.3% 。减少投入的主要是另两个部分: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提供的办学经费。个人投入仅增量就达3079亿元,年递增幅度为16.4%。

由于国家投入和全部投入基本同步,所以在总量中国家投入所占的份额始终保持着33%略多的水平 。个人投入在1997年即超过总量的60% ,这些年由于增速仍快于国家投入,更快于社会投入,所以份额仍在不断加大。

二、分学级投入量变化 ,折射教育投资方向

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尚不充足的情况下,国家投入理应侧重于义务教育,正常的状态应该是:首先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 ,尽量做到免费教育 ,减少非义务教育 、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家投入比例。从近几年实际看,国家投入的政策正在朝这个方向转变,但经费的分配依然很不合理 ,大学的国家投入比例依然很高,义务教育的个人投入非但未减,反而越来越高 。

(一)大学投入 ,国家与个人主宾易位

长期以来,国家一直将高等教育总投入的75%视为财政拨款的标准,但学校的高收费早已打破了这一标准。在2000年之前 ,国家投入尚占多数,但自2001年开始,宾主易位 ,个人投入反客为主,达50.7%,2002年增至56.7%。

在各学级中 ,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最快 ,2002年国家投入733亿元,比1997年增加485亿元,每年增加97亿元 ,年递增24.2% 。但与个人投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,1999年随着并轨令的下达,公费上大学划上句号 ,学杂费陡涨65.2%。此后,随着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,个人投入继续猛增 ,2000年个人投入增143亿元,2001年再增260亿元,2002年更增366亿元。5年间个人投入每两年翻一倍 ,5年增加5倍,年递增速度高达41.1% 。国家和个人两大主力的巨大投入促成了大学投入总量每年30.6%的高增幅,升速居所有学级之首。

然而 ,绝对量的高速增长掩盖着一个相反的事实:由于学生数量的增速快于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增速 ,因此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悄然削减。1999年生均国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,随后3年便逐次减为9324元、8268元、7622元,平均每年削减7.9% 。社会投入趋势亦然 ,平均减幅为9.6% 。而个人投入却一如既往上涨,每年的生均值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,2002年生均为11272元 ,比国家投入高47.9%。这一趋势表明,今后上大学能够享受的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将越来越少,留下的缺额和保持总费用增加的增量都将主要由个人来承担。而逐步减少非义务教育的国家投入 、增加个人投入正是国家政策应有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。

(二)中专 ,一个渐被冷落的群体

受追求文凭的大气候影响,读中专已成无奈的选择,毕业后的就业也相当困难 ,故而备受学生和社会的冷落。中专学生数也于1999年开始萎缩,2002年已减至609万人,比最高的1998年减少70万人。与此同时 ,国家的支持力度也渐渐减小 ,每年的增加额只有区区几个亿 。因此,中专成为小学以上各学级中投入总量最小、比重最低、增长最慢的学级。2002年生均国家投入只有2021元。对技工学校的投入更少,153万在校学生中 ,只有1/3的学生享受国家投入,其余均为个人和社会投资 。社会投入更是以每年11.0%的速度递减。但学校对经费的需求毫无二致,在得不到国家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,唯有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收费,2002年生均个人投入5984元,平均每年增长7.2%。

高中的教育投入增幅仅次于大学 ,但国家的投入要小得多,其经费来源更依赖于个人 。

病娇模拟器